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日期:2025-08-18 浏览:121
人民政协报截图。
坚持“三绿”并举 “四库”联动 谱写“两山”理念广西林业篇章———蔡中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林草兴则生态兴”。林业既是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守护者,也是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建设者,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林业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治理优的有机统一。
打造更高颜值的“绿水青山”
“目标是奋斗方向,问题是时代声音”。林业改革发展已实现从单一生态单元保护修复向区域生态系统整体建设、单一木材经济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单一生态补偿向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实现、单一纵向管理向全社会共管共治的重大转变,但“绿”而不“美”“绿”而不“富”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打造更高颜值的“绿水青山”。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造林绿化落地上图,严格全过程闭环管理,将植树造林真正落到山头地块。坚决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扎实推进南方集体林区国家储备林建设,科学布局木本油料、速生丰产林基地,推动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持续“双增”,保障粮油、木材战略安全。
科学提升森林质量。坚持“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加强优质种苗选育、扩繁和推广应用,造好林草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深入实施森林质量提升、森林景观改造工程,调整种植区域、优化林分结构。强化以产业发展为带动,将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融入国家储备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让优质森林资源越育越多、越采越好。
科学实施保护修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就地保护、以国家植物园体系实施迁地保护,推动自然生态保护地从多头交叉管理、分散式保护向统一高效管理、系统化保护转变。加强湿地、红树林、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立法保护,实施荒漠化重点区域、野生动植物重要廊道及江河湖海重点流域、重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建立完善林业领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建立多元化、差异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锻造更高价值的“金山银山”
在打造更高颜值的“绿水青山”同时,新时代林业发展要强创新、优产业、活市场,更好统筹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融合“兴业”,锻造更高价值的“金山银山”。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材料、新装备等创新力度,布局和组建林业原创性革命性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林业”“生命科学/生物医药+林业”等重点研究。聚焦林业种苗、营林生产、香精香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瓶颈和共性难题,推动林业科技成果向“山间地头”延伸、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深入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将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壮大林业产业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点状”布局、主导产业“条状”布局、优势产业“片状”布局。加强“以竹代塑”“以木代钢”等产业谋划布局,拓展人工智能在营林生产、木材加工等领域应用,培育林业生物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壮大低空经济、林源生物医药等新增长点。
深入打造林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发挥世界林木业大会等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重点企业(林场)、优势产业、骨干产品“走出去”,培育一批海外生产基地、原料保供基地、产品海外仓。全方位融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推行绿色产品认证、森林认证、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等绿色高端品质认证,培育打造“中国油茶”“中国八角”等全球领导品牌;建设林业现代物流体系,支持广西打造林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
创造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实践已证明,守护好、发展好身边的森林,就是守护和创造自己最实在、最可持续的幸福未来。下一步要抓改革、惠民生、促发展,更好统筹生态惠民与产业富民协同“利民”,创造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释放林业改革红利。积极培育发展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加林农经营性、财产性收益。全面推进林农个人小额人工商品林采伐告知承诺制审批、“简易设计+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保障林农林木所有权权能。引导各类资本“进山入林”,推行“银行+担保+保险+收储+森林经营”组合开发模式,深化“林票”“碳票”改革,创新商业性森林保险产品,培育林业发展耐心资本,扩大林业普惠金融覆盖面。
发展绿色富民产业。集中建设特色经济林和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创新“资源评估、项目运作、精准招商、链式发展”模式机制,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谋划创建一批集政策洼地、科技高地、投资富地、产业旺地、富民宝地于一体的“林下经济产业综合体”。搭建林业特色产品“出山入市”、林业技术服务“进村入户”信息化平台,确保林农手中的产品“种得下、长得好、卖得价”。
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打造“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乡村。坚持以村屯绿化建“点”、通道绿化画“线”、山上绿化拓“面”、城镇绿化筑“片”,构建城镇乡村、山上山下“绿与美”“绿与富”浑然一体的绿色家园。深入传承乡村山岳文化、森林文化、民俗文化,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复壮,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承载地。